• 微型车
  • 小型车
  • 紧凑型车
  • 中型车
  • 豪华车
  • MPV
  • SUV
  • 跑车
  • 面包车
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内容

福特“抱大腿”?官宣接入特斯拉超充网络

时间:2023-05-30 10:40 来源:汽车时代 阅读量:14791   

在长城与比亚迪“互掐”时,美国的福特已经开始抱紧特斯拉的“大腿”了。

近日,福特宣布将与竞争对手特斯拉合作,成为第一批明确接入特斯拉超充网络的车企。根据协议,从明年年初开始,现有的福特车主将可以通过使用适配器,在美国和加拿大使用超过1.2万个特斯拉超级充电站。而福特的下一代电动汽车,预计在2025年左右推出,将配备可以直接连接到特斯拉充电桩的充电插头,在没有适配器的情况下直接充电。

而随着福特与特斯拉的合作,全球电动汽车竞争格局也将发生改变。

要在成本上打败中国车企

福特选择与特斯拉合作,其实有着较为长远的考量。

近日,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其主要竞争对手既不是美国的特斯拉,也不是日本的丰田,而是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拥有着最好的电池技术,并主导着电动汽车的生产”。吉姆?法利表示,想要打败中国车企,要么拥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品牌,要么必须在成本上打败他们。

但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增长速度,给这些海外品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1059万辆,同比增长72%,其中仅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就达到了688.7万辆,占比63.14%,是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的2.66倍。

在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福特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累计销量为4.48万辆,同比降幅超25%。作为参考,国内新能源销量第一的比亚迪,今年一季度累计销量超50万辆,同比增长77%,销量规模是福特的10倍。巨大的差距下,想要在成本上打败中国车企,或许只能依靠另一个与其规模相当的企业——特斯拉。

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充电网络的建设速度以及充电桩的充电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此前有机构对铺设充电网络的成本进行了计算,以120kW直流双枪充电桩为例,一个充电桩的成本大概在5万-6万元之间,建设一个充电站一般需要4-5个充电桩,再加上变压器等其他设备以及场地费、施工费累计起来,一个充电站建设成本大约在100万元左右。

同时,这还是一个规模产业,没有足够的规模就无法实现盈利,也就是说,铺设充电网络是一个长期且资金量巨大的投入过程。但由于电动化转型导致的销量下滑,福特的账面数据并不健康。

“福特汽车此前计划在2023年前有40%的销售额来自电动汽车,然而迄今,福特的电动车业务尚不能带给公司利润。”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接入特斯拉超充网络,能帮助福特节省大量成本,使得福特汽车电动化计划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也为福特汽车在电动汽车市场中提供了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福特是第一个但不是最后一个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特斯拉全球的超级充电站数量已经超过5000座,全球范围内的超充桩已经超过4.5万个。其中,特斯拉在中国大陆已经布局了1600多座超级充电站、10000多个超级充电桩,以及700多座目的地充电站、2000多个目的地充电桩,100%覆盖了我国所有省会城市及直辖市。

2021年年底,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超级充电站试点开放计划,至今已有18个国家和地区的非特斯拉车辆用户,享受了特斯拉的超充服务。今年4月,特斯拉官方宣布,正式在中国大陆地区面向部分非特斯拉品牌新能源车辆试点开放充电站,进一步推动“充电网络开放试点计划”落地。

据了解,国内首批试点开放的充电站中,包含10座超级充电站、120座目的地充电站。该计划后续也将在更大范围内覆盖特斯拉充电网络,不断扩大对不同品牌和车型的服务范围。

有分析师表示,福特采用特斯拉充电标准将大大简化电动汽车充电流程,有助于普及电动汽车使用。同时,这一合作也将使得其他汽车厂商不再依赖专属的充电设备,更加方便电动汽车用户使用充电基础设施,未来预计会有更多汽车厂商加入到这一合作中。

另外,福特目前正在努力制造更具成本效益的电池组汽车产品,福特表示,美国本土电池组原材料非常丰富,直接制造的话成本会低很多,但由于许可问题,短期内几乎无法实现。

据了解,美国锂储量非常丰富,但申请开采许可至少要等12-15年,而且想要真正从地下挖出并生产成电池,目前全美国只有特斯拉科珀斯克里斯蒂工厂可以,其他的企业暂时都没有这个能力。这也意味着,受制于技术和开采许可,未来包括福特在内的海外车企,与特斯拉之间的合作关系可能会越绑越深,届时中国车企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甚至于也可能会面临需要“抱大腿”参与市场竞争的情况。只不过,谁又会是中国车企公认的“大哥”?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新车实拍

选车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