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型车
  • 小型车
  • 紧凑型车
  • 中型车
  • 豪华车
  • MPV
  • SUV
  • 跑车
  • 面包车
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内容

智能驾驶融资盘点:风口依旧,疯狂不再

时间:2023-07-03 11:28 来源:盖世汽车 阅读量:12261   

伴随着智能化和电气化浪潮滚滚向前,资本市场对于智能电动汽车的投资热情仍在持续高涨。

据盖世汽车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至少已经披露了98起融资事件,其中69起与智能驾驶相关。而在去年同期,整个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披露的融资不过70余起,其中智能驾驶相关融资事件不到60起。

具体到细分领域,乘用车ADAS和面向特定场景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依然是资本关注的重点。不过今年头部智驾公司的融资占比有所降低,并且大额融资数量也显著减少,几乎没有超过10亿元规模的融资披露。

核心零部件方面,芯片以及智能底盘是过去一段时间资本扎堆的热门赛道。尤其是智能底盘,今年上半年累计披露了11笔融资,其中包括一笔20亿元的大额融资,这也是上半年自动驾驶赛道披露的唯一一笔超10亿元规模的融资交易。反而前两年备受资本青睐的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今年的投资热度有所降低。

热闹背后,隐忧显现

如果仅从融资数量来看,今年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吸金”势头。

不过红红火火背后,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去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的持续,多多少少其实对车市融资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由此造成了去年上半年相对低迷的表现。

而从另一个角度,尽管今年上半年在融资数量上实现了增长,就融资规模来看,增长态势其实并不明显。尤其是大额融资,相较于去年同期甚至有显著降低。

去年上半年,仅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就披露了6笔金额达到或者超过10亿元的融资,其中既有量产型ADAS企业,也有专注于L3/L4高阶自动驾驶的玩家,他们分别是赢彻科技、文远知行、纵目科技、所托瑞安、如祺出行、博泰车联网,融资金额分别为1.88亿美元、4亿美元、10亿元、13亿元、超10亿元和10亿元。另外还有一笔45亿元的融资交易,来自粤芯半导体。

但今年上半年,根据披露的信息,目前已知仅有一笔融资交易金额超过了10亿元,并且还是来自线控底盘领域。ADAS和L4赛道反而齐齐“哑火”,不仅大额融资对比去年同期有明显减少,融资数量也有所降低。与之对应的是,头部自动驾驶公司今年的融资数量有所减少。

去年1-6月,ADAS和L3+自动驾驶赛道共计披露了26笔融资,其中10笔来自商用车自动驾驶领域。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笔超10亿融资,另外还有MINIEYE、禾多科技、毫末智行、魔视智能等多家企业拿到了新的投资,规模均在数亿元级别。

而今年只有19笔,金额最高的一笔融资来自如祺出行,为8.42亿元。作为广汽集团旗下智慧出行平台,如祺出行同时也担任了广汽智能化转型重任,正在大力布局Robotaxi,打造L4级自动驾驶运营体系。目前,由如祺出行与小马智行等合作的Robotaxi已经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等地开展自动驾驶运营试点。

智能新能源重卡新势力DeepWay于3月底获得了一笔7.7亿元的A+轮股权融资,排在了第二。在百度与狮桥的联合赋能下,DeepWay全正向设计研发的首款智能新能源重卡“DeepWay·深向星辰”已于5月31日完成全球首次批量交付,据悉从DeepWay成立到产品量产下线交付,仅用时2年半。

在第三方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智驾领域最大一笔融资严格意义上来自蘑菇车联,融资金额为5.8亿元。另有福瑞泰克、驭势科技、苇渡科技三家公司完成了数亿元的新一轮融资,而弗浪科技、优控智行、寅家科技、宏景智驾等新一轮融资金额均在千万元级别。

这背后,投资人出手越来越谨慎,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由于外部融资环境的变化,叠加自动驾驶赛道的波动与分化,近年来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行业的投资在持续收紧,大家普遍的看法是拿钱没有之前那么容易了。

尤其是L4赛道,由于商业化落地迟迟不及预期,已经掀起了新一轮洗牌。近日,有消息称国内明星自动驾驶卡车创业公司擎天智卡由于公司现金流难以为继,已接近停摆。

据悉,自成立以来,擎天智卡仅于去年初完成了一笔近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这对于一家刚刚起步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而言,着实不够用。一方面,自动驾驶研发本身就是一项烧钱的业务,另一方面,公司本身也需要扩张,这些都需要钱。据了解,早在去年8月,擎天智卡就因融资不顺对员工实施了降薪。而此后,擎天智卡也未有新的融资消息传出。

更早一些时候,包括Nuro、Embark等在内的多家L4公司,也因为资金短缺,而不得不裁员节流。其中Embark,在裁员自救无果后,与5月底被仿真初创公司Applied Intuition以7100万美元收购。

同样深陷泥淖的图森未来,则选择了跟随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的步伐,开拓乘用车ADAS业务。毕竟相比于L4自动驾驶,只要技术过硬,这是可以马上创收的,终端市场不断提升的渗透率就是最直接证明。

据乘联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的装车占比已经达到了4.9%,比去年同期高了4.2个百分点。其中24万元以上价位的新能源乘用车,七成以上的车辆智驾功能达到了L2级以上。接下来,随着整车厂纷纷将智能驾驶作为提升产品力和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不难预见各种ADAS功能在终端市场的渗透率必将进一步提升。

新赛道,新风口

在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投融资方面,今年也有了新趋势。

不同于过去几年,资本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重点更多聚焦在感知层和决策层,今年执行层的线控底盘成了资本市场的新宠儿,反而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领域的投资热度有所下降。

上半年,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赛道各披露了两笔融资。其中激光雷达领域的两笔融资来自北科天绘和灵途传感,融资金额分别为1.8亿元和数千万元,毫米波雷达领域的两笔融资来自木牛科技和赛恩领动,规模均在数亿元级别。去年同期,这两个赛道分别披露了5笔和4笔融资。

而线控底盘赛道,据盖世汽车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共披露了11笔融资,去年同期只有4起,资本的投资热情明显上涨。除了前面提到的京西智行,千顾科技、利氪科技、格陆博科技、悠跑科技等今年也都拿到了新的投资,规模均在亿元级别。

线控底盘“走红”背后,很重要的一点是智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驱动终端客户对车辆安全、智能、舒适、个性化等潜在需求持续提升,这要求底盘架构也必须朝着电动化、智能化、集成化与轻量化的方向转型,由此催生了线控底盘的巨大发展空间。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到2026年国内乘用车线控底盘核心系统的市场规模有望达650亿元,2022-202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4%。从增速和规模综合而言,线控悬架和线控制动将成为线控底盘行业的主要增长部分。

而纵观整个汽车底盘市场的发展格局,此前该领域长期被外资巨头所垄断,如今借势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新风口,是有可能诞生新的国产化巨头的。过去一段时间,不少本土线控底盘供应商在自主替代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现在就看最终哪些会留在牌桌上,大家都在赌。

在线控制动方面,以拿森、同驭、格陆博等为代表的本土初创玩家,均已成功量产基于Two-box方案的线控制动,率先实现国产突破,目前大家正朝着集成化程度更高的One-box争相发力,同时积极布局下一代机械式线控制动EMB。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数据,今年1-4月,国内线控制动供应商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博世、拿森、伯特利、弗迪科技和大陆集团,市场占比分别为50.7%、18.7%、16.2%、5.1%和2.6%。另外,同驭、长城精工、格陆博等在规模化量产方面也都取得了不错进展,进入了Top10榜单。

在线控悬架领域,以孔辉、保隆为代表的国内企业,也在快速突破核心零部件研发,并基于本士化的成本优势与响应速度优势,在自主车企及新势力车企品牌内实现快速突破。今年前5个月,国内空气悬架装机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孔辉科技、威巴克和保隆科技,对应市场份额分别为38.2%、24.9%和22%。

芯片和半导体也是资本持续关注的重点,尤其是车载智能芯片领域,上半年有欧冶半导体、辉羲智能、芯砺智能等多家企业拿到了新的投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辉羲智能,虽然去年4月才成立,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拿到了两笔融资,投资方包括顺为资本、小米集团等,充分凸显了资本对该赛道的看好。

另一个风口赛道是功率半导体,过去一段时间也获得了资本的密集加码,而这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在终端市场的持续爆发,使得汽车行业对车规级功率半导体的需求随之提升。根据英飞凌的分析数据,新能源汽车中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价值量约为传统燃油车的5倍以上,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然而从供给端来看,目前车规级功率半导体的国产化率并不高,与中国快速发展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并不匹配,培育中国本土的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企业势在必行。眼下,从半导体到汽车行业再到资本市场,已经拧成了一股绳,就看在这股“造芯潮”中谁可以跑到最后了。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新车实拍

选车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