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全球经济环境面临挑战,大众汽车集团仍在2022年取得了稳健的业绩。数据表明,集团为2023年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财务基础,其中,汽车业务部门的净流动资产水平高度稳固,利润率表现强劲。集团的纯电动汽车战略在2022年取得全新进展,最新车型系列广受青睐,并在各大市场表现优异。集团在欧洲继续领跑纯电动汽车市场,并在中国持续有力增长。2023年即将到来的一系列重磅新车将进一步推动集团发展,提升集团的市场地位。
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表示:“2022财年对于大众汽车集团意义重大。尽管面临极为不利的外部条件,我们在战略执行方面依然取得了长足进展。纯电动车型在集团总交付量中的比例达到创纪录的7%。随着我们广受青睐的产品谱系不断拓展,这一成绩也为今年业务的持续成长奠定了重要基础。基于我们的 ‘十点行动计划’,集团在战略执行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其中包括各品牌的新产品战略、平台重点的重新聚焦以及软件发展路线图的修订等。我们继续强化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使优秀产品和技术的生产及开发更为本土化。2023财年,将是执行战略目标、加速集团发展的关键一年。”
为可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
大众汽车集团已经在2023年3月3日公布了集团上一财年的主要数据和对2023年的展望。
2022年,集团车型交付量达830万辆,尽管有7%的小幅下降,但集团仍然为未来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2022年,集团未计入特殊项目的营业利润率增长至8.1%,反映了集团良好的定价纪律、成本控制及强大的产品组合。汽车业务净现金流为48亿欧元,较2021年出现差异主要是因为2022年供应链和物流问题造成的运营资金增加,这些情况在年底尤为明显。2023年期间,这一情况带来的影响预计将得到大幅缓解,汽车业务的净流动资产也将得到提升。基于高达180万辆的待交付订单以及独特的产品组合,集团保持强劲地位,同时预计今年供应链瓶颈问题将逐渐好转。
截至2022年底,集团汽车业务净流动资产增至430亿欧元,该数字也得益于保时捷的首次公开募股。
总体而言,集团计划在2023年至2027年向拥有最丰厚利润潜力的业务方向投资1800亿欧元,这包括推进集团的电池战略,扩大北美地区业务,强化在中国的数字化实力和产品竞争力,以及继续发展集团领先的产品组合。超过三分之二的资金将投入与数字化、电动化相关的未来领域。在上一个五年计划中,这一比例是56%。到2025年,全球售出的每五辆汽车中预计就将有一辆是纯电动汽车。在规划投资中,150亿欧元将被用于实施集团的电池战略,包括为新成立的电池公司PowerCo建设电池工厂,以及确保其原材料的前期支出。预计到2030年,PowerCo的年销售额将超过200亿欧元。此外,集团还将继续对最后一代内燃机的投资。集团投资的峰值预计将于2025年来临。
大众汽车集团首席财务官兼首席运营官Arno Antlitz表示:“集团在2022财年充分展示了业务模式的稳健性。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下,我们交付了57.21万辆纯电动汽车,并使集团的整体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得到提升。鉴于当前的经济形势,2023财年我们仍将面临挑战。尽管如此,我们仍对2023年充满信心,因为我们拥有强大的品牌、令人信服的产品,以及约180万辆的待交付订单。我们的目标是在今年继续创造强劲的回报。集团坚实的财务基础使我们即便在充满挑战的经济环境中,仍有能力继续推进电动化、数字化领域的投资。”
市场领先的纯电动汽车产品组合
大众汽车集团的产品组合极富竞争力,并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其中,纯电动汽车表现尤为突出。2022年,集团纯电动汽车交付量增幅达26%,并占据了总交付量7%的份额。目前,集团订单中有16%为纯电动汽车,高于2021年的水平,并展现了集团重点战略发展的效果。
2022年,集团最畅销的三款纯电动车型是:
大众汽车品牌ID.4车型1/ID.5车型 19.32万辆
大众汽车品牌ID.3车型2 7.66万辆
斯柯达品牌 Enyaq iV车型 5.37万辆
集团持续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新车型,并从相关细分领域的增长中获益,保持市场领先地位。2023年,集团将推出多款重磅新车,包括全新ID.3、ID.7、ID. Buzz长轴距版、CUPRA Tavascan和奥迪Q8 e-tron。随着新车型的推出,集团目标在2023财年使纯电动车型交付量达到总交付量的约10%。
稳健的营业利润凸显集团品牌的强劲实力
集团未计入特殊项目的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2.5%,高达225亿欧元,凸显集团旗下品牌的强大实力。优化的产品组合驱动了集团旗下各品牌的利润增长,主要贡献因素包括豪华及运动品牌,以及进一步提升的量产品牌表现。尽管量产品牌2022年新车交付量降至410万辆,但其未计入特殊项目的营业利润增长至40亿欧元。
得益于市场对高配置豪华车型需求的持续回升,集团旗下豪华品牌利润率增长至12.3%。兰博基尼、宾利和杜卡迪品牌订单量继续保持高位,业绩表现强劲。2022年,集团豪华品牌销售收入增长至618亿欧元(2021财年为559亿欧元),未计入特殊项目的营业利润增加至76亿欧元(2021财年为59亿欧元)。
保时捷的营业利润率上升至18.6%。得益于销量增加、定价改善和产品结构优化,保时捷纯电动汽车在总交付量中的占比超过11%。上市仅两年,保时捷Taycan就实现了产量达到10万台的里程碑。
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再次为集团强劲的财务表现做出关键贡献,其营业利润达57亿欧元。
Traton商用车销售收入增长至395亿欧元。定价纪律的实施和产品组合的优化弥补了产能利用率下降和产品成本上升的影响。Traton集团销售利润率增长至4%(2021财年为1.3%),销售利润为16亿欧元(2021财年为4亿欧元)。
随着市场向纯电动汽车的转型,北美的处于增长的有利地位
2022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北美市场的业务持续扩张,实现数个关键里程碑,其中包括强化集团在美国市场的领导团队,2022年首批ID.4在查塔努加工厂下线,此外,具有丰富底蕴的Scout品牌宣布将在2026年交付其首批纯电动车型。
整体而言,集团的纯电动车型在美国的交付量增长18.8%,达4.42万辆,位列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第四位。目前,集团在包括燃油汽车在内的整体市场中占据4%的份额,到2030年计划将这一份额提升至10%。集团将通过在北美市场扩大产品组合来驱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其中也包括ID.7和ID.Buzz在2024年的首次亮相。
扎根中国,实现发展目标
中国市场在推动汽车行业转型和实现集团脱碳目标两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集团在中国建立了跨品牌的中国董事会,旨在显著加快中国市场的决策和发展进程,并充分发挥品牌之间的协同效应。2022年,大众汽车集团以“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策略进一步加深了与本土伙伴的合作。大众汽车集团与地平线携手,推动在中国驾驶辅助系统和高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此外,集团成立了CARIAD中国子公司,旨在加速研发进程、拓展软件研发,并推动面向中国市场的技术概念落地。这一举措将使集团更有效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持续提供新鲜、智能、舒适的出行体验,从而实现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目标。未来十年,尤其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将日益显著。
这一策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2022年,集团的纯电动ID.系列车型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实现翻番,其中ID.3、ID.4和ID.6 3车型的总销量达到14.31万台,同比增长102.9%。集团在中国市场纯电动车型的整体交付量同比增长68%。
1) ID.4 Pro 功率150 KW(204马力) - 综合每百公里电耗(kWh) 18.7-16.4; 综合二氧化碳排放 (克/公里): 0。该车相关能耗及排放数据为WLTP标准,而非NEDC标准。
2) ID.3 - 综合每百公里电耗(kWh) 16.0-15.3; 综合二氧化碳排放 (克/公里): 0。该车相关能耗及排放数据为WLTP标准,而非NEDC标准。
3) ID.6 不在德国市场销售。
大众汽车集团
大众汽车集团成立于1938年,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是世界汽车行业中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之一。集团旗下拥有来自欧洲7个国家的12个品牌: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奥迪、兰博基尼(意大利)、宾利(英国)、布加迪(法国)、西雅特(西班牙)、斯柯达(捷克)、大众汽车商用车、斯堪尼亚(瑞典)、MAN、保时捷、杜卡迪(意大利)。大众汽车集团产品销往153个国家和地区,业务领域包括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服务、汽车零部件、金融服务、汽车保险、银行等。
截至2021年12月,大众汽车集团全球共有120家工厂,拥有员工67.28万人。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共交付汽车约888.2万辆。
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
大众汽车集团是中国汽车工业最大、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国际合作伙伴。早在1978年,大众汽车集团即开始了与中国的联系。多年来,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1984年,集团在华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奠基成立。1991年,集团在华的第二家合资企业——位于长春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2017年,集团在华的第三家合资企业—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制造。2020年底,大众汽车集团增持江淮大众股份至75%,并将其正式更名为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经营范围包括汽车整车、零部件、发动机以及变速箱的生产、销售与服务等。连同进口车,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奥迪、斯柯达、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大众汽车商用车、曼恩、斯堪尼亚和杜卡迪等品牌都已在中国开展业务。2022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携手合资企业全年共交付汽车320万辆。
截至2022年底,大众汽车集团拥有员工超过9万人。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